中央书院 前皇仁书院遗址(具考古研究价值的地点)
普通话:
粤 语:
中央书院于1862年成立,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开办,为华人提供西式现代教育的学校。原校舍最初设于歌赋街,其后于1889年迁入鸭巴甸街与荷李活道交界的新校舍,并改称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College),1894年再易名为皇仁书院(Queen’sCollege)。
书院成立之初聘请英国著名教育家史钊域博士出任「掌院」,他在任内确立了中西并重的教学方向,学生既需要修读四书五经,亦需要学习英语及数学,因此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才。在香港大学成立前,皇仁书院有「大书院」或「大书馆」的美誉,地位相当于香港最高的教育学府。
当时中央书院吸引大批香港及内地的精英学子入读,他们毕业后运用良好的中英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的经验,投身铁路、翻译、买办、报界等行业,为中国现代化作出贡献。不少毕业生更是清末革命的重要人物,包括孙中山先生和革命元勋廖仲恺。孙中山先生在1884年入读中央书院,或曾见证当年荷李活道校舍的奠基礼;廖仲恺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伴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事业。此外,毕业生谢缵泰亦是早期革命组织辅仁文社的发起人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皇仁书院毕业生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参与抗敌,例如1935年届皇仁书院毕业生黄作梅,他积极参与东江纵队和英军服务团的间谍情报活动,并以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于战后获颁大英帝国员佐勋章,1949年出任香港新华社第二任社长。
日占期间,荷李活道校舍遭到严重损毁,战后改建为已婚警察宿舍。2005年至2007年期间,古物古迹办事处在该址进行考古勘测,并发掘中央书院地基遗址,遗址现时对外开放。
地下展示廊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日:上午7时至下午11时
地址︰香港中环鸭巴甸街35号元创方
查询热线:(852) 2870 2335
从荷李活道眺望前皇仁书院,约十九世纪末。©香港历史博物馆
从士丹顿街眺望皇仁书院,约十九世纪末。©香港历史博物馆
前皇仁书院地基,摄于2024年。©古物古迹办事处
点击浏览更多资讯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