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名录>景点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旅服务 >旅游名录 >景点

澳门其他景点

时间: 2023-10-31 16:19 来源:
【字体:

  澳门除了保留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也有大量传统及全新的旅游景点。旅客可参与刺激的冒险游戏,享受新落成的休闲设施,体验不同特色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欣赏大自然和野生动植物,让旅客获得难得的丰富体验!
  1、澳门大熊猫馆和珍稀动物馆
  澳门大熊猫馆位于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内,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利用现有的地形结合建筑的特性进行设计,依山而建,呈扇形的分布。馆内设有两个面积各约33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区和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以供大熊猫活动之用。室内活动场地的旅客参观区设有两条高低分布的观光廊道,可以同时接待两股参观的人流,增加接待能力。而为了大熊猫的生活需要,馆内还设有大熊猫的后勤中心,包括兽舍、竹子清洗区、竹子储存库、饲料准备室、饲料储存库、监控区和医疗室等。
  珍稀动物馆位于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中,作为珍稀动物的保育场所,展区内有3个室内活动场和2个室外活动场,为小熊猫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活动场内种有多种植物,营造出贴近小熊猫野外栖息地的环境,场馆内温度控制在25°C内,为小熊猫提供最舒适的环境温度,活动场内更设有栖木等攀爬设施供小熊猫锻炼身手。
  公园内更设有大熊猫资讯中心及大熊猫礼品馆。大熊猫资讯中心楼高二层,设有多功能影视厅,展览区、图书角及联网互动区,是一个向广大市民宣传及推广大熊猫知识的平台,除了展示大熊猫的知识外,尚有定期举办展览导赏、兴趣班及其他活动。而大熊猫礼品馆则设于公园正门入口处,售卖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纪念品,包括毛公仔、手袋、服装、文具及家庭用品等,供游客选购。

  2、澳门旅游塔会展娱乐中心
  座落于南湾新填海区,塔高338米的旅游塔,是一个集旅游、观光、表演、会议、展览、购物、餐饮、娱乐及通讯于一体的综合设施。塔楼离地面223米,楼高达四层,包括两层高的观光主层,内有玻璃地面,可从观光层鸟瞰澳门;还有一个可容纳250人的旋转餐厅,视野55公里,让人尽览澳门地区、珠江三角洲和部分香港离岛的景致。旅游塔设有玻璃升降机,由地面至观光主层约45秒左右,乘客感受景物迅速离开自己的脚底,有一飞冲天的感觉。
  爱刺激的人士,可试试“蹦极跳”“高飞跳”“空中漫步X版”及“百步登天”等冒险活动。

  3、澳门渔人码头
  澳门渔人码头是澳门首个主题文化创意娱乐旅游综合体。座落于外港新填海区海岸,占地超过133,000平方米,集美食、购物、娱乐和主题公园、住宿及会展设施于一体,结合不同建筑特色及中西文化,务求使游客突破地域界限,体验不同地区的特色。
  4、金莲花广场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回归祖国的第一天,由中国国务院赠送的大型铸铜贴金雕塑“盛世莲花”于综艺馆前金莲花广场揭幕。“盛世莲花”主体部分由花茎、花瓣和花蕊组成,共16个造型,采用青铜铸造,表面贴金,重6.5吨;基座部分由23块红色花岗岩相叠组成。雕塑总高6米,花体部分最大直径为3.6米。莲花盛开象征澳门永远繁荣昌盛。三层红色花岗岩相叠的基座,形似莲叶,寓意澳门三岛。
  5、澳门文化中心
  澳门文化中心为本地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艺者提供国际级的表演场地,令各类型的文艺活动在本澳更加普及,既可满足澳葡文化熏陶之需求,同时又可提升本地文艺的生活质素。音乐节、艺穗节等每年定期在中心上演,为澳门及邻近区域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多年来,澳门文化中心上演过多出著名的音乐剧,如《小飞侠》、《爱登士家庭》、《我要高飞》等。
  6、妈祖文化村
  由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策划兴建的妈祖文化村,其主体建筑-天后宫早前举行落成庆典。天后宫的建筑风格按照中国古建筑的传统规制设计和建造,是集闽南古建筑艺术、宗教、民俗、文化、休闲等价值于一身的旅游设施。而文化村天后宫梳妆楼工程亦于03年12月10日举行上梁仪式。梳妆楼是妈祖日常起居之所,是天后宫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大型妈祖宫庙布局必须建筑,依闽南古建筑风格建,为二层仿古楼阁,以石木结构为主,面积近三千尺,计划于2004年3月底竣工。按照梳妆楼传统布局,二楼将安放观音神像,供香客朝拜。梳妆楼建成后,澳门妈祖文化村天后宫的建筑工程亦全部完成。
  天后宫位于路环叠石塘山顶,占地面积约七千平方米,整体建筑有甬道、亭式山门、祭坛、大殿及梳妆楼四幢建筑。建筑物两侧对称建有钟楼、鼓楼、南北廊庑楼。
  天后宫主庙群建筑始于路环高顶马路旁的甬道。甬道由六组阶梯组成,梯级中间均嵌有大幅青石浮雕或透雕的双麒麟、双狮戏球、虎啸图、五鹤同喜、双凤朝牡丹、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至山门前石埕。
  山门为一座木石结构的亭式牌坊,两侧立两尊坐姿威武的大石狮。前廊一对青石龙柱,高低檐歇山顶仿古建筑,木制斗拱排楼,金黄色琉璃瓦屋面,闽南式燕尾大脊,脊顶以各式彩瓷塑双龙抢珠,栩栩如生,整座山门排楼梁檐间均绘以各式彩绘,色彩缤纷悦目,富丽堂皇。
  天后宫大殿同样是木石结构,金黄色琉璃瓦屋面配以闽南式燕尾大脊,脊顶以彩瓷塑“双龙朝宝塔”,飞檐有各色堆剪和卷草花饰,殿前台明正面砌六幅青石浮雕,踏步中部嵌一幅“九龙胜云”浮雕御路石,整座大殿外观气势恢宏。大殿前廊八根圆形透雕青石大龙柱及大量石雕,绛红色榔扇门窗,绘有大量寓意喜祥如意的图案。大殿梁柱间的大部分彩绘以妈祖故事为主题,描金厚彩,富丽堂皇。殿内供奉一尊高三点八米、宽二点一米的妈祖坐像。
  山顶除天后宫外,还有山顶公园及妈祖像可供游览。

  7、关闸
  从澳门前往珠海的旅客,现在可更方便,因为关闸新客运总站现已正式启用。关闸广场地下客运总站采用完善的交通安排,旅客可使用连接客运总站和广场的楼梯、扶手电梯及升降机进出客运站。站内附有清晰指示,并设有十七条巴士线全面提供服务。地下客运总站的两侧还设有厕所及电话亭,而计程车站则设在上层地面。建于1870年,具有欧陆特色的关闸拱门,见证著澳门的发展。极富现代感的关闸广场中央设有多个波浪形喷水池,舞动的水柱与嫩绿的草坪互相辉映,晚上在璀璨的灯光衬托下,分外悦目。加上两旁墙壁上镶嵌了蓝色瓷砖彩绘,以及葡萄牙诗人贾梅士的诗句,反映澳门昔日的地形及面貌。
  8、邮政总局
  位于新马路议事亭前地侧的邮政总局,原址是中国慈善机构“同善堂”。1929年,由澳门历史上第一位考取海陆工务厅总策划师的华人陈焜培设计,于现址屹立的大楼,极具古典风格,多年来为澳门人提供邮政及储金服务,随着时代发展,今日的邮电局更提供电子邮务、推广等服务。
  9、观音莲花苑
  位于宋玉生公园和何贤公园尽头对开的人工岛上。观音像高20米,由青铜制成,观音莲花宝座是一所佛教文化中心。中心内的展品为观众提供了有关儒家学说、佛教和道教等思想和宗教方面的资料。观音莲花苑内除出售与莲花苑及澳门博物馆有关的纪念品外,还出售文化局的书籍和刊物,如有关澳门历史的着作、档案资料、文学作品和文化杂志等。
  10、澳门档案馆
  珍藏大量关于葡萄牙海外探险、澳门与欧洲、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有关政府、城市、宗教和民间方面的信函、书籍和手稿,其中从1587年至1786年间的最具历史价值的史料都以缩微胶卷存放。澳门档案馆位于荷兰园大马路,塔石球场对面的一排建于二十世纪初、具典型欧陆风格的建筑群内。这些两层高的楼房经过重新修建,曾于1982年荣获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的文物奖。
  11、澳门中央图书馆
  初期附属于利宵中学,馆址设于圣奥古斯定修道院。该馆发展历程艰辛,于1917年至1929年间先后搬迁至圣约瑟修院、峰景酒店大楼、塔石残疾人收容所及市政厅(市政署前身)大楼,然后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及至1983年,迁至荷兰园大马路一幢古典建筑物内,遂后发展壮大至今。周边与文化局大楼、澳门档案馆及塔石艺文馆等连成一片,成为文创打卡热点。
  12、沙梨头图书馆
  原建筑由七幢旧建筑群组成,建于三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建筑风格富有澳门昔日内港沿海的建筑物特色,采用“骑楼式”的建筑设计,骑楼建筑是欧陆与东南亚地域建筑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类似的建筑物在澳门已为数不多。
  13、路环图书馆
  路环图书馆约建于1911年,前身为路环议事公局学校。路环图书馆为区内居民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建筑物楼高一层,与附近建筑物风格相配,环境清幽宜人。除可漫步堤岸,旅客亦可选择租借单车漫游旧市区,若细心察看,还会发现不少昔日与渔业相关的有趣街巷。
  14、伊斯兰清真寺及坟场
  澳门清真寺座落在水塘及外港客运码头对面。据说,澳门清真寺最早是由跟随葡萄牙军队来澳的回教徒所兴建,这些回教徒是葡萄牙军队在果阿、孟买等地招募的士兵。清真寺始建于80年代初,邻近的坟场葬有一些印度帕西人和各地的回教徒。这些墓地有逾百年历史,见证了多个世纪以来,澳门一直是个具多元文化的社会,以及伊斯兰教曾在澳门扎根的历史痕迹。
  15、澳门美高梅天幕广场
  天幕广场位于澳门美高梅的中心地带,设计蕴含浓厚的古欧陆风格,同时糅合澳门的葡萄牙文化遗产特色。广场北面的建筑是仿照葡萄牙里斯本中央火车站的外墙设计,正正是澳门承传葡萄牙文化之最佳写照。身处其中,仰望圆拱形的天幕,柔和日光自天空倾泻而下,整个广场变得澄澈辉丽。悬挂在天幕广场半空的大型艺术装置“八面灵龙”,是2015 年由著名葡萄牙艺术家琼安娜.瓦思康丝勒(Joana Vasconcelos)特别为天幕广场打造的作品。整件作品长35 米、高20 米、重约1200公斤,由超过4,000米色彩鲜艶的布料组成,使用葡萄牙传统手工艺元素刺绣(Nisa),并由数以千计的LED灯去点缀各式各样的珠子拼凑出各种图样、形状及纹理,制作耗时10个月。“八面灵龙”英文名字为“Valkyrie Octopus”,是琼安娜自2004年以来著名的Valkyries系列中最磅礡之作。整个艺术装置呈不定形态,悬挂在美高梅天幕广场的半空,触须自作品主体延伸至广场四周,像灵龙般八方守护着天幕广场。“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八方进宝”及“发”的意思,因而取名“八面灵龙”。
  16、美狮美高梅视博广场
  视博广场位于美狮美高梅酒店的核心地带,楼高逾四层,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并使用无柱式建筑结构,其天幕为澳门创造首个建筑及结构范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誉,被评为最大型的悬跨网架式结构玻璃屋顶(自支撑)。广场四周设有25个面积大小不同的LED屏幕,展示一系列来自全球各地、独一无二且匠心独运的数码艺术作品,内容糅合了自然、艺术、音乐、语言和文化的元素,启发宾客以不同的角度探索世界。此外,视博广场同时是一个室内艺术花园,种植了超过10万棵的植物,环境气氛更会因应天气、日夜、季节甚至宾客的一举一动而转换,让宾客仿如投入活灵活现、精彩纷呈的大自然艺术世界。
  17、冼星海纪念铜像
  冼星海纪念铜像位于冼星海大马路与柏林街交界处。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生中创作了无数激动人心的作品,是公认卓有成就的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尤其是《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不朽战歌。
  18、恋爱巷
  恋爱巷的名字源于其葡文名称,当年葡萄牙人选用此名,原意是想表达信徒对天主的虔诚热爱,但后因翻译上的美丽误会,造就了“恋爱巷”这个唯美的街名。如今,恋爱巷因其特殊的名称而闻名于情侣之间,曾有电影以及电视剧在此取景,亦是婚纱拍摄的热门地点。新兴建的恋爱.电影馆楼高三层,设售票处、放映厅、控制室及电影资料室。每月将举办不同专题的电影或焦点导演作品展,亦会播放两至三部来自世界各地在澳门作首轮公映的电影。
  19、俊秀围/俊秀里
  俊秀围以往汇集怀旧和古董店家,而现时则有不少特色餐厅和小店进驻,逐步发展成为新旧融合的文青小巷。巷弄两旁的文创商店及路上的新潮涂鸦,配合空中挂满了装饰,是文艺青年的新兴打卡热点。
  20、关前正街及关前后街
  关前街的名字源于昔日曾是管理澳门对外贸易的海关,现这一带开发成特色老街。该区仍保留本澳传统产业的商铺,如神香、二手旧物和古董等,也有一些店铺翻新成特色咖啡店和文创店等,且不定期举办活动与文创市集,吸引旅客到访。
  21、十月初五街
  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门著名的一条老街,街道取名是为了纪念葡萄牙在1910年10月5日发生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澳葡政府为纪念此事,将原名泗“口孟”街,更名为十月初五街。这一带的怀旧氛围浓厚,也有许多店家与美食餐厅值得探访。
  22、彩虹屋及三幅壁画
  为振兴社区经济及开拓商机,特区政府持续深化“特色店”计划,并针对现时消费者热衷打卡的喜好,在十月初五街及海边新街附近一处将双层建筑群进行粉刷,美化成色彩缤纷的“彩虹屋”,同时在彩虹屋附近制作了三幅不同主题的壁画,包括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醉龙及葡萄牙土风舞,突出澳门中葡文化交融荟卒的独有特色,进一步提升该区的吸引力。
  几个打卡点连接起十月初五街、康公庙前地、海边新街及皇子街等具有丰富历史的街道,有机串联当区的人文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注入了创意与活力。透过营造打卡热点,“以点带面”带动社区人流,吸引顾客走进区内消费。

  23、内港
  位于澳门半岛西面的内港,全长3500米,是外国商船最早于澳门北湾作为停泊商港的半环形堤岸。内港码头区历史悠久,共有34个码头,不同号数码头拥有不同用途,以货运、内河运输和渔业码头为主。从中葡贸易到本澳渔业式微,内港见证了昔日澳门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兴衰。
  24、柯邦迪前地(司打口)
  柯邦迪前地常被称为“司打口”,是澳门内港的一个休憩广场。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间,这里用作进口鸦片的埠头,也是澳门乃至中国史上,第一个鸦片专用码头和课烟税区,甚至是鸦片战争的肇始地。十九世纪末,埠头遭到填塞,变成大片旷地;时至澳门禁止鸦片后,柯邦迪前地上曾有茶座和卖艺表演,入夜后颇为热闹。亦曾作为菜市场,而今日则成为居民休憩的地方。
  早年由澳门的涂鸦艺术家号召众多国际艺术家在司打口一带举办“响朵国际街头艺术节",绘画了不少独特的街头涂鸦,将新派艺术引入至旧城区,吸引很多旅客慕名而来欣赏。

  25、大潭山眺望台
  乘依山坡而建的斜行式升降机到氹仔大潭山自来水蓄水池的平台,可眺望到路氹城区的旅游娱乐酒店的建筑群和景色。
  26、官也街
  官也街地处澳门氹仔居民聚居的中心地带,走在街上,昔日氹仔旧区的风韵映入眼帘,两旁一座座历史悠久的食肆为老街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1983年,官也街被开辟为行人专用区,是当时澳门首个行人专用区,从此街内不少手信店、甜品店逐渐开业,特色菜肴、传统礼饼、牛轧糖及特色甜品在喧闹的街中随处可见,成为游客来氹仔必到的地区。早在十九世纪建有的旧街市,亦随着街市迁出后于2003年改建为广场供市民及游客作休憩之用。现时,政府每周定期举办推广本澳文化创意发展的氹仔市集,喜欢手作小物的游客切勿错过。
  27、兵房斜巷
  座落于兵房斜巷两侧颜色夺目的建筑物,其外墙除了粉饰五彩缤纷的涂鸦外,还有不少特色餐饮与文创商店进驻,当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咖啡店及小食店等,渐渐成为区内的热门打卡热点。
  28、氹仔龙环葡韵艺术装置
  以澳门原创IP“何小涌”为主题,在龙环葡韵及氹仔市政公园新设一系列艺术装置,“恋爱龟途四步曲”系列艺术装置分布在龙环葡韵及氹仔市政公园各处,让旅客及居民互动留念。
  29、路环码头
  路环码头曾于1873年修建。在路氹连贯公路及嘉乐庇大桥尚未落成的年代,路环码头是澳门的公共交通码头,作为小轮由路环往返澳氹的停泊处;昔日亦有定期航班开往内地,因此码头一旁设有海关管理。路环码头昔日曾是澳门主要的码头之一,随着大桥及道路兴建,其作用已不复再,令人怀缅。站在路环码头,海产干货阵阵香气扑鼻,旅客可在此选购别具风味的本土渔产品。
  30、恩尼斯总统前地
  恩尼斯总统前地串连路环旧市区的重要街道,面积不大,广场是为了纪念首次到访澳门的葡萄牙总统恩尼斯而命名。有趣的是,前地中央竖立了一尊爱神丘比特雕像,曾经吸引电视台到此为剧集取景。广场内种植多种植物,绿树成荫,被当地居民称之为“花园仔”。在恩尼斯总统前地周边有多间地道的特色美食、鱼产品及社区小店,如葡式蛋挞等,旅客在游览之余,可饱尝风味食品。
  31、妈阁庙前地壁画
  澳门年青艺术家黄子沣及邢丹惠,以昔日内港与妈阁一带的风光为题,进行全新的艺术壁画创作。
  32、南光仓壁画
  文化局与南光集团属下南光物流合作推出的“内港深度游.戏之南光仓库壁画”,由两位本地壁画师林家豪及钟玮在河边新街南光仓库外墙创作共25幅以内港民生为主题的壁画,展现出内港新、旧及中西文化共融的特色,让仓库变身社区打卡热点,为社区带来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
  33、沙井天巷壁画
  澳门年青艺术家黄子沣及邢丹惠,以昔日内港与妈阁一带的风光为题,进行全新的艺术壁画创作。
  34、澳门罗宪新街梯级美化
  澳门青年美术协会艺术家以雀仔园为主题,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
  35、氹仔风景巷梯级美化
  澳门年青艺术家黄子沣及邢丹惠,以氹仔旧城区一带的风光为题,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
  36、氹仔跛脚梯梯级美化
  澳门年青艺术家黄子沣及邢丹惠,以葡萄牙元素为主题,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
  37、告利雅施利华街51号壁画
  由本澳插画师于连接告利雅施利华街及兵房斜巷的楼梯侧壁创作的大型壁画,以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吉祥的老虎能保平安为设计灵感,且“虎”与“福”普通话读音相近,故以“福虎"为创作题材。壁画运用可爱的卡通风格配上丰富鲜明的色彩,描绘小朋友戴上老虎装扮玩耍游乐,为街区营造吉祥喜乐的气氛。
  38、日头街8至16号壁画
  官也街座落不少特色餐饮与零售店铺,当中位处日头街小巷的特色店餐厅,由本澳插画师以该处经常出没的猫咪为灵感,在其一侧闸墙,以有趣的剪纸艺术风格及鲜艳的红色作为主调色彩,涂画了招福招财的猫咪,吸引游人穿梭巷弄找寻乐趣。而另一侧闸墙则以本澳的体育盛事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融入小城为题材,以赛道、看台、摩托车等赛车元素,令人联想每年澳门的体坛盛事,也令整区街道增添更多活力和艺术感。
  39、十月初五马路壁画
  路环除了充满昔日的渔村风情,随着近年不少文青风的咖啡店及艺文空间进驻,也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创意气息。沿着十月初五马路漫步,有本地艺术家以昔日路环沿岸的渔村风貌为概念的涂鸦壁画,描绘在夕阳下渔村小屋的人们,对出海捕鱼的家人平安归来的盼望,配合黄昏日落的天然暖色光线,随手一拍也是美景。
  40、船铺前地壁画
  接连着十月初五马路的壁画意境,绘画了渔民载着丰盛的鱼获在回家的海途上,海面与夕阳光影交织闪耀,寓意渔民带着渔村小屋家人们的祝福平安归来。
  41、计单奴街66号壁画
  穿梭于路环的小巷,每个角落也是一处美景,本澳艺术家以“谭公与鱼"为题,刻画海神与鱼群在海底中愉快嬉戏的画面,鱼群畅游象征昔日路环渔业四季丰收,展现谭公被渔家奉为保护神的生动形象。
  42、计单奴街48号A壁画
  本澳艺术家以海神谭公传说为创作背景,相传谭公多次化身为小孩显灵帮助渔家,透过描画挥杆钓鱼的小孩与老虎,以纯白背景突显活泼的小孩和绘形绘色的老虎,借此诉说昔日路环的乡土故事。
  43、鸡公围5号壁画
  路环的村屋群承载着许多渔村村民的生活回忆,位于此处的建筑物集合了丰富的涂鸦壁画,一面以葡砖花纹衬托色彩缤纷的大鱼,另一面以村民捕捉渔获的儿时回忆为题,细致的绘画女孩捕鱼的眼神和喜悦,而第三面则表达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