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博物馆及展览厅
澳门在世界地图上所占的位置虽小,却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不同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和小城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若把澳门当作多姿多彩的大展馆,各类主题的博物馆正好分门别类展示澳门的精彩多元文化,让旅客可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这个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东西文化交汇之地。
1、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是一间展示澳门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馆,馆内的展品以其丰富和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数百年来澳门的历史变迁,讲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门和平共处的生活。博物馆的一楼展区介绍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到达澳门之前各自的发展历程、澳门的早期历史、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在澳门的贸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以及在此之后的数百年间逐渐形成的澳门文化。二楼展区从不同侧面展示澳门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再现昔日澳门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尤其是澳门人的休闲娱乐、宗教仪式和民俗庆典。三楼展区展示澳门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时介绍以澳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澳门博物馆坐落在澳门著名的历史遗迹大炮台之上。大炮台于十七世纪初由耶稣会会士兴建,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大炮台长期列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年军营改建成气象台之后才开放为旅游区。大炮台地处澳门半岛的中心地带,登上大炮台,整个澳门城区尽收眼底。大炮台西侧紧邻澳门另一处著名历史建筑 - 大三巴牌坊(圣保禄学院和圣保禄教堂遗址)。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炮台和大三巴牌坊是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和遗迹。
澳门博物馆于1998年4月18日落成开幕。博物馆楼高三层,其中两层建于大炮台平台之下,只有最上一层由原气象台的地面建筑改建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地貌特征。
2、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约建于1869年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特色,中式建筑手法主要表现于屋顶、梁架结构、内院中多样的窗户,还有趟拢门等;而受西方或外国影响的则印证于一些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以及外墙之抹灰。
3、海事博物馆
海事博物馆的主题不但反映了澳门历史与大海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历史,说明了大海对人类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博物馆的所在地相信是当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静静地观赏河流及紫烟袅绕的妈阁庙,庙内供奉的娘妈女神是渔民信奉的保护神,而阿妈阁(A MA KAO)后来成了澳门葡文名字的起源。
博物馆就像一艘扬着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妈阁庙前。地下的展厅主要介绍中国南部及澳门渔民的生活情况。展品包括各种中式帆船、内港鱼栏、说明各种捕鱼的方法等等。
在这一层,很多人都被“妈阁庙的故事”这个活动舞台吸引,它把妈祖保护人们安全到达濠镜海港的美丽传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进入一楼展览厅,令人仿如置身在航船的甲板上,像华士古达伽玛(Vasco da Gama)、欧维士(Alvares)和郑和他们一样,威风凛凛地指挥着船队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探险,这些航程不单拓展了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拓阔了人类的世界观。
博物馆顶楼的展品与航海技术及海上交通工具有关。一座代表北半球的天空模型展示了观星对航海的重要性,并透过互动的模式,参观者可找到不同的星宿,其中包括自己的星座。此外还有电子天气指南,提供每日天气及空气质量的资料。
如果您对贝壳或海洋鱼类感兴趣的话,就应该去水族馆看看。这里色彩斑斓的海洋鱼类和种类繁多的贝壳真是令人留连忘返。
4、澳门大赛车博物馆
旅游局辖下的澳门大赛车博物馆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开幕,扩建后的澳门大赛车博物馆楼高四层,总建筑面积较之前的大赛车博物馆增加六倍至约16,000平方米,为参观者提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相关知识、娱乐、休闲和学习体验等。是次改建工程,荣获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新建筑物(建筑设计及施工类别)金级认证。
地面层设有纪念首届大赛车冠军车手专区、东望洋跑道模型及入场登记等设施;一楼焦点在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早期方程式赛车及三级方程式大赛陈列展品,并设有高度还原的三级方程式模拟器;二楼为澳门格兰披治摩托车大赛(格电),当中包括展示摩托车解构装置、格电VR速感体验等;地库层将凸显澳门GT杯及东望洋大赛。
为进一步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及丰富访客体验,旅游局与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首次合作,于2023年3月27日起在澳门大赛车博物馆展出8位知名赛车手的蜡像,8尊蜡像当中,5尊是杜莎夫人蜡像馆为是次合作而专门制作,分别为麦当奴、夏士林、路达、侯夫和莫他拿的蜡像,而冼拿、咸美顿和维特尔的蜡像为重铸。
5、澳门艺术博物馆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艺博馆),成立于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总面积一万零一百九十二平方米,展览面积逾四千平方米,是澳门规模最大的文物艺术类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楼高五层,馆内有各类展览空间:四楼以展出中国传统艺术为主、三楼主要展出艺博馆馆藏、二楼设有大型专题展览厅。
6、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
为了祝贺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包括国务院及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向澳门同胞送上了衷心祝福和吉祥的贺礼。这些贺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特殊意义。
7、澳门科学馆
澳门科学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及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物的整体建筑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由展览中心、天文馆、会议中心三部分组成。展览中心展览以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并重的互动展品为主,让参观者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天文馆拥有全球首间达到8,000×8,000像素的超高清影象兼立体数码播放系统,能播放立体及互动的天象节目和球幕影片,馆内设有的实时天文数据库系统更能让观众不受时空或地域的限制,及时体验于宇宙星辰中穿梭的趣味。会议中心由一个多功能会议厅及四个会议室组成,备有专业电影放映设备、音响系统、即时传译系统及视像会议设备等。
8、玫瑰堂圣物宝库
每当走到议事亭前地的尽头,一定会被既庄严又美丽的圣母玫瑰堂所吸引,菊黄色的外墙和墨绿色的门窗令她散发着迷人的青春气息。其实这是一座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教堂,经过重修和粉饰,回复了她光彩的原貌。维修期间,工作人员在教堂内的古旧橱柜中找出许多圣像、礼仪用品和祭衣。这些珍贵的物品现今陈列在教堂旁的圣物宝库内。
圣物宝库珍藏了近三百件宗教艺术品,部分展品来自其他教堂或社会人士捐献。藏品种类繁多:弥撒常用的金质、银质和铜质器具;有木材、石膏、象牙制的圣像,栩栩如生;细腻的油画和有关圣经故事的板画; 彩印的图案和神父用的丝织祭衣,华丽精致。其中名为《圣奥斯丁》的油画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众可通过这批珍贵的文物了解天主教在亚洲的发展史。 在圣物宝库顶楼的尽头,有两座铜制大钟, 是澳门最古老的钟,由于年代久远,它们清脆的钟声已成为了绝响。
9、圣若瑟修院藏珍馆
耶稣会士于1728年创办圣若瑟修院。在近三百年来,圣若瑟修院不但为天主教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神职人员,还与澳门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并对本土的文化、教育、艺术和慈善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圣若瑟修院收藏了不少典籍、油画、圣像、礼仪用品等宗教文物。为了让公众有机会欣赏到这批珍贵的历史藏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与修院及天主教澳门教区共同设立“圣若瑟修院藏珍馆”。
10、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位于大三巴牌坊后的圣保禄大教堂(天主之母教堂)遗址内。1990年至1996年间,澳门政府对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进行考古、修复和再利用工程,并在昔日圣保禄大教堂主祭坛的位置,建造了墓室和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墓室和博物馆于1996年10月23日落成揭幕。墓室中央为一座花岗岩墓穴的遗址,墓主很可能是圣保禄学院创始人范礼安神父。墓室两侧墙壁上的纳骨龛内安放着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位于墓室西侧,馆内的展品是澳门多间教堂和修院收藏的天主教艺术精品,包括诠释圣方济各事迹的四幅油画,以及耶稣受难像、圣像雕塑、礼拜器物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油画《圣弥额尔大天神》。圣保禄大教堂1835年毁于一场大火,这幅油画是圣保禄学院唯一留存至今的油画艺术品。
自十七世纪起,澳门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是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教活动中心,而圣保禄学院又是早期传教活动的辐射点。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以及所在的圣保禄大教堂遗址(大三巴牌坊)是当时天主教活动的重要历史遗存。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三巴牌坊是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遗迹。
11、益隆炮竹厂旧址
澳门炮竹业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多间炮竹厂在氹仔设立,成为当时澳门工业发展举足轻重的龙头产业,作为重要的贸易出口品,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全盛时期,许多氹仔居民从事炮竹生产相关的工作,炮竹业与氹仔民生和社区息息相关,在本澳经济发展史中担当重要角色。现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益隆炮竹厂旧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其旧址至今仍保留了昔日的工场布局及环境,是澳门仅存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炮竹工业遗址,反映了澳门二十世纪传统炮竹业的繁荣景象,为澳门近代工业发展的见证。园内设有参观游径、展览馆及文创礼物店。
12、卢家大屋
位于大堂巷七号住宅,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
13、澳门国父纪念馆
纪念馆原是孙中山先生家人的寓所,是一幢富有回教色彩的建筑物。于1958年才辟为“国父纪念馆”。馆内陈设的是孙逸仙先生在澳门行医及在广州出任大元帅时所用的家具和物品。此外,还珍藏了一些孙中山先生留下的真迹以及革命烈士们的合照。馆侧的花园里,矗立着一尊国父的铜像,以供游人瞻仰。
14、澳门林则徐纪念馆
1839年9月3日,在广东主持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在莲峯庙接见澳葡理事官,宣布恩威申明禁令。严禁鸦片,得到澳葡当局和保卫澳门方面的合作,充分行使了中国对澳门的主权。林则徐纪念馆于1997年11月在莲峯庙内落成。馆内藏有虎门销烟、澳门昔日风貌等图片,以及林则徐和朝廷之间的通讯资料等。此外,还有各种船只的模型:清代的中国军舰、葡萄牙航船和存放鸦片的船等。在纪念馆的中央,摆放了真人般大小的模型,再现了当时林则徐接见外国官员的情形。最后,观众还会看到吸食鸦片的器具,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毒品的祸害。
15、冼星海纪念馆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作出伟大贡献的人民音乐家,他出生于澳门一个渔民家庭,经过刻苦和精进的探索,融合中西音乐技法,在短暂的四十年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洋溢着根植澳门的兼容并蓄的人文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期间广为传唱,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激发爱国情怀。澳门特区政府设立“冼星海纪念馆”,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及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献礼,以表彰冼星海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传扬他的音乐成就,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16、消防博物馆
消防博物馆由消防局大楼改建而成,大楼建于1920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具有南欧建筑风格。博物馆设有两个展厅,面积约350平方米,展品五百余件。主展厅展出:中国和英国制造的古老手摇水泵、英制消防车、消防局的历史资料、图片、历年来的队旗、队徽、勋章及襟章,以及消防局大楼的模型。内展厅展出:以地图展示并标记过去曾设置消防站的位置、各式消防头盔及水靴、中国古式喉笔、水井木牌、钩梯、消防栓、过去曾使用的呼吸辅助器,以及各式救援车辆模型及图片。(文字提供: 消防博物馆)
17、仁慈堂博物馆
仁慈堂是本澳历史最悠久的慈善机构,于1569年由澳门天主教第一任主教贾尼路创建。馆内展品主要包括代表仁慈堂历史的文物以及天主教教会祭器用品,集中反映出天主教来到亚洲并且在邻近地区传播教义而衍生的文化特色。最令人注目的展品是一部1662年的“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它是该堂最早、保存最久的历史文物。其它较为突出的展品还有:创始人贾尼路主教的头颅遗骨以及当年陪葬的十字架;贾尼路主教的全身画像;前白马行医院的铜钟。有关天主教会的祭器用品包括:十九世纪初的耶稣圣心像;十八世纪象牙雕刻的圣母像及耶稣被钉十字架像;以及印刻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等。
18、土地暨自然博物馆
土地暨自然博物馆,是以自然资源和生态保育作为展览的主题。博物馆坐落于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为路环岛第一个自然博物馆,于1997年3月21日落成启用。土地暨自然博物馆的两座场馆共有五个展区,分别介绍:澳门自然地理、动物标本、植物标本、仿真红树林,共展出约200多件展品。
19、龙环葡韵
“龙环葡韵”是澳门八景之一。“龙环”是氹仔旧称,“葡韵”是指这里葡萄牙建筑风韵,包括海边马路的多座葡式住宅、嘉模教堂、公园等一带如诗似画的迷人景致,其中以五座碧翠凝绿的小型建筑最具代表性。这几座建筑早于1921年落成,曾为高级官员官邸,也是具代表性的土生葡人住宅。1992年,该五座建筑被评为具建筑价值的建筑群。经彻底修复后,政府将之改建成博物馆区,名为“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自1999年底起对外开放。
2016年9月,特区政府重新整合利用龙环葡韵的五座建筑,由西向东分别为“葡韵生活馆”、“汇艺廊”、“创荟馆”、“风貌馆”、“迎宾馆”,当中结合特色展览、露天表演及节庆活动等元素,使之成为展示葡语国家文化,以至世界各国文化特色的舞台。
葡韵生活馆透过展示澳门土生葡人的历史文化、家居摆设及图片等,重现了澳门昔日土生葡人的生活场景。土生葡人是指葡萄牙人与华人、东南亚一带的马来人、菲律宾人或南亚的印度人通婚后形成的族群。土生葡人有自己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他们信仰西方宗教,却有着明显的东方生活习惯。
汇艺廊透过不定期举办展览,丰富市民的余暇生活。此外,汇艺廊亦可供各国领事馆借用,作为各国文化艺术的展览交流场地。透过本地与世界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添文化旅游元素。
创荟馆主要作为澳门与葡语国家的文化、资讯及相关产品的展示、销售及宣传之平台。地面层主要展示、销售与氹仔及葡萄牙特色相关的文化产品、书籍及出版物等;一楼层为举办临时展览的空间。
风貌馆主要透过不定期举办以土生葡人及路氹地区为题材的专题展览,展示有关土生文化及路氹的民生、宗教、建筑、饮食等,借此反映土生葡人及路氹地区的过去及现状。
迎宾馆并不对外开放,主要用于官式宴会、接待或举办活动等。
20、澳门teamLab超自然空间
国际艺术团队teamLab于2020年6月以常设姿态进军澳门,设立全新互动体验项目。teamLab将楼高八米、占地5,0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一个精密复杂的立体三维世界,其特色在于艺术展览结合高科技,模糊人与作品之间的界线,参观者能完全沉浸其中,与他人一起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好玩有趣。
21、“留声岁月”音响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百年前人类用来听音乐的机器和各类古董电器,除了近距离参观外,您更可欣赏到古董音乐及留声机所发出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妙音乐;亲身体验人类科技先驱者的无比智慧,謱您见证音乐电器百年来从手动到电动的发展历程。
22、典当业展示馆
新马路末端座落着一幢原为当铺的建筑物,现已改建为典当业展示馆。典当业是一门古老的行业,在现代银行系统成立之前,典当业是澳门和中国其他地方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座建筑物于1917年落成,名为德成按,原属富商高可宁。整座建筑都是以防火、防水、防盗和防土匪为目的而设计。现时典当业已经式微,传统当铺已成为历史陈迹,德成按经维修整理后,恢复了旧观,人们仍可从这个展馆中领略到当年澳门典当业全盛时的风采。
23、沙梨头更馆
为保育本澳乡土历史文化,弘扬居民守望相助的民间传统价值,文化局和沙梨头土地庙慈善会携手合作,共同筹设及活化位于麻子街52至54号的“沙梨头更馆”建筑,作为展示澳门打更文化的展示馆。“沙梨头更馆”于2015年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打更是我国古代夜间的一种报时的工作,兼具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作用。澳门过去也存在这个职业,后来演变成具民防性质的更练制度,但随着城市的现代化,昔日在大街小巷中更夫提着灯笼、拿起锣梆向人们打更报时的声音已不再复现,也不再承担维持治安的工作,而作为打更见证的更馆,如今只剩下沙梨头更馆一处。
沙梨头更馆为连排式民居的组成部分,由带有硬山屋顶两座单层平房组成,后座下方有砖柱承托之石室,石室内有挡土大石,充分体现依山而建、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是自然与文化景观的有机结合。
更馆内设有展览,包括澳门更馆、更练形象两大主题,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品、修复后的更馆建筑,以及艺术家的图像创作,来呈现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职业形态和变迁。
24、鲁班先师木工艺陈列馆
鲁班先师木工艺陈列馆位于庇山耶街39至41号之间的上架行会馆内,2015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上架行会馆是澳门早期成立的行业会馆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颂扬鲁班的贡献,展示澳门传统的木工艺,增进市民对传统木工艺及行业会馆的认识,活化利用澳门具重要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文化局与上架木艺工会合作,于2013年至2014年期间对会馆进行建筑修复,包括对鲁班先师大殿地面层的墙身进行了截水除盐,修复青砖墙身,加固建筑结构、重开天窗,并改建原工会活动室为木工艺陈列室,使之与鲁班先师大殿,连同室外天井空间组成“鲁班先师木工艺陈列馆”, 合共占地172平方米。
现鲁班先师大殿内展示了一个大型鲁班锁,一旁的陈列室内则透过一系列的展览和多媒体设施,展示包括锯、刨、钻、墨斗等80多件传统木工具,介绍鲁班传说与发明之故事以及工具使用方法,陈列以卯榫结合制作的建筑构件、以及供访客试用的木工具,充分展现前人的巧手工艺和传统智慧,同时增进访客对木工艺和传统行业的认识。此外,由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提供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口述访谈影片,也大大丰富了展馆的内涵。
25、大三巴哪咤展馆
澳门哪吒信俗历史悠久,世代相传,2014年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展现澳门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进澳门哪吒信俗的长期保护和永续发展,由文化局筹建、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和街坊们支持协助的“大三巴哪咤展馆”于2012年开幕,让市民及游客前往参与,深入了解哪吒信俗的节庆历史文化。“大三巴哪咤展馆”楼高1层,为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总面积约70平方米,该展馆以介绍哪吒传说和节庆为主题,展示了每年哪吒诞使用的珍贵实物,例如宗教仪式中的香炉、信众钤印所用的哪吒印符、哪吒签;出巡时使用的哪吒銮舆、幢幡、舞狮头;以及抢炮活动中的花炮神像。
馆内亦展示了哪吒节庆的影片,又以电子书形式展现数十年来庆祝活动的旧照片,让市民见证这项传统节庆的历史与变迁。此外,展馆内的八幅哪吒水墨漫画,由本地著名漫画家陈伟辉(亚正)创作,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说明哪吒传说的由来。透过以上的陈列与展示,参观者可进一步了解哪吒信俗的意义,并感受本土节庆的热闹气氛。同时,馆内展示了原址经考古发掘后出土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残迹,经专家推断,此处的石砌墙基为圣保禄教堂西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成为了重要的历史遗迹。
26、澳门保安部队博物馆
位于嘉思栏兵营斜巷,展出一些军事用品及介绍澳门保安部队历史之演变。
27、澳门茶文化馆
澳门茶文化馆位于卢廉若公园内,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外观设计中西合壁,分外别致,包括地库、一楼展览厅及二楼,布置清幽雅静。该馆以不同形式举办各类展览及茶文化活动,来展示澳门茶文化及中西茶情风貌,及至推广世界茶文化知识和对茶文化的研究。
28、通讯博物馆
澳门邮电局辖下的通讯博物馆是集文化、科学和技术特性的互动型博物馆。通讯博物馆秉承“勇于尝试,敢于发现”的信念,致力提倡“开心.活学.通讯博物馆”。通讯博物馆接待处和商店为参观者提供展览活勋和设施租赁等查询服务、销售澳门集邮品及提供—般函件邮寄和汇款服务。邮政与集邮展区展示了与邮政局历史息息相关的邮票珍藏和邮政器具藏品。电讯展区是博物馆中极其互动的区域,让参观者了解通讯媒介及技术与尖端科技的发展。
邻接马交石炮台公园的博物馆平台休憩区装置了户外展品,游人可尽情远眺美丽的澳门风光和建于1852年初(清?咸丰二年)、澳门唯一以吊桥为入口的马交石炮台。
29、路氹历史馆
展览陈列内容丰富,一楼主要透过路环出土文物、氹仔前海岛市政厅地下室石结构遗址、离岛各村落之变化和宗教文化等,让观众掌握早期路氹历史及文化。二楼展览主题各异,分别介绍前海岛市政厅历史、农业及部分手工业概况、路氹建筑特色和路氹近年发展的方向,令观众对路氹近现代政治发展及经济生活有深刻的认识。
30、中华民族雕塑园
中华民族雕塑园是澳门唯一以民族雕塑为主题的展示园,分为雕塑展示区及展览馆两部分。雕塑展示区展示了五十六尊以中华民族形象为主题的雕塑,这些雕塑在园内的位置,是参照了各民族实际聚居的区域位置而安放的,参观者根据雕塑的形象、位置和方位,便能清楚地了解该民族的特性、在国家的分布和生活区域。展览馆主要透过图片、动态影像及民族物品,来反映各民族的生活特色及精神面貌,同时呈现中华民族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
31、叶挺将军故居
叶挺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和杰出的军事家,澳门是其故居的所在地。为表扬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贡献,特区政府自2006年起对叶挺将军故居进行了多次修复、竖立雕像及设置展览,并于2014年5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叶挺将军故居”是一座楼高两层的西式住宅,连屋前花园,地段总面积约一百八十平方米。故居内保存了多件原故居的大型家具及家居摆设,展示了多幅叶挺将军与家人在澳门的生活照片。叶挺将军与家人在此渡过七年安逸而愉快的生活,是叶挺将军在澳门生活的重要见证。
32、中西药局旧址
中西药局旧址位于草堆街80号,约建于1892年以前,是典型的下铺上居式铺屋,孙中山先生于1893年在上址开设药局,是澳门历史上最早记录有华人开办售卖西药的药店与西医门诊之一,大屋其后经过多次的租售及转让,曾用作道馆、疋头行等。至2011年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购入后进行修复工作,并因应活化需要增设相应的功能及公众服务设施,至2016年中下旬完成修复工作,于12月辟作展示空间向公众开放,并举办《草堆街80号修复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展览》,内容包括孙中山与澳门专题展示区、建筑修复技术展示区、特色建筑构件展示区与考古遗迹及遗物展示区。
33、饶宗颐学艺馆
饶宗颐教授是享誉国际的汉学家,文、艺、学三者兼备,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饶教授与澳门因缘深厚,一直关心及支持本地的文化事业,捐赠书画着作予澳门文博机构收藏。澳门特区政府设立“饶宗颐学艺馆”,向公众介绍饶教授的学艺成就,及推广中国文化和艺术。“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捐赠书画展”同期于馆内展出。
34、澳门基本法纪念馆
《澳门基本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制定,既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统一,又授予澳门高度自治的权力,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总方针和中国政府对澳门的基本政策。《澳门基本法》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保留历史的足迹,让后世人可以进一步了解及明白个中缘由,澳门基本法纪念馆承担了这一重任,馆内分别设置了“前言”、“澳门岁月回眸”、“一国两制”的方针、“制定和落实《澳门基本法》”、“《宪法》与《澳门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的成就”、“《澳门基本法》的推广”以及“互动教育区”等展区加以重点介绍,更设有资料室,以期透过相关珍贵文献的储存,让有兴趣人士和研究者全面地了解《澳门基本法》的相关资料及基本精神,以至如何在澳门成功实践。
35、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
澳门同善堂自1892年成立,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是澳门历史最悠久的慈善机构之一。经过横跨三个世纪的运作,累积了不少历史性文件与物品,当中蕴藏着鲜为人知的事迹以及动人的故事。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的内部建筑结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馆内陈列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向参观者展示了百多年来澳门社会的变迁、中华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同善堂服务于华人社会的历程。
36、郑观应纪念馆
郑观应(1842─1921)原名张应,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祖籍广东香山县雍陌乡(今属中山市),是中国近代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郑氏于澳门的故居――“郑家大屋"编纂的《盛世危言》为中国近代思想巨着,先后影响了光绪皇帝、孙中山和毛泽东,以及启迪了几代的政治家、探索者和仁人志士。
本展馆共分为《维新思想》、《洋务实践》、《百年变迁》及《慈善义举》四个展区,期望通过展出郑观应及其家族的相关文物,包括著作、文献、书信、家族史料等,介绍郑观应的生平史迹及其对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介绍郑氏家族的历史,以及其家族对慈善事业曾作出的贡献。
37、市政署画廊
画廊位于大堂侧翼,一九八五年投入使用,其前身是办公楼,后来改为画廊,经常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
38、塔石艺文馆
“塔石艺文馆”由澳门文化局出资及管理,于2003年12月5日启用。其前身为东方基金会的当代艺术中心,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建筑,室内有两座古井,中央部分为一大通天,有自然光照射屋内,形成独特的展示空间。展场展示面积为4000平方尺,内部展示板可根据展览的需要进行调整,作多方面和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
39、澳门文学馆
位于荷兰园大马路95号A-B座的澳门文学馆,建于1920年代,原为公务员住宅,属澳门被评定的不动产—“荷兰园大马路89号至95G号”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该建筑群由七座连排别墅式住宅构成,风格协调连贯。本馆为典型葡萄牙住宅设计,楼高两层,二楼有阳台,屋前设花园,外墙以黄色粉刷,酒红色装饰线脚。门前有拱廊,拱廊采用塔司干和科林斯柱式支撑,其拱劵、拱心石、花饰纹线等装饰元素均精美细腻。
澳门文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宗旨为建立澳门文学形象、展现澳门文学面貌,以及研究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馆内设有常设展览厅、阅览室、多功能室及内外庭院等。
40、恋爱电影馆
恋爱电影馆楼高三层,是一个集合影像保存、电影期刊借阅、书籍借阅及电影欣赏等功能的复合空间。馆内地面层设售票大堂、放映厅、控制室,以放映艺术电影及独立电影为主;一层为电影资料室,收藏澳门电影资料、期刊、杂志等,供市民查阅;二层为办公室。
41、市政牧场旧址(牛房)
市政牧场旧址最早于1912年兴建,用作牛肉专卖承充商停放以及检疫牛只的地方,1924年原址重建成现时的模样,其后牧场于1987年迁往青洲,市政牧场一部分被改为货仓使用,另一部分则被规划为展览空间之用。市政牧场旧址为两幢平行的大型桁架结构的平房,红褐色屋顶与土黄色墙身展现浓厚的葡式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特征。
42、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海事工房1号
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海事工房1号(原称嘉路士一世船坞机械室)位于妈阁区,是昔日政府船坞的机械部,为当时造船及修船的地方,在澳门历史上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海事工房1号定期邀请各地优秀的艺术家展出作品,并与表演艺术团体合作,举办实验性表演艺术项目,融合视觉艺术展览及表演艺术,让该区以新的面貌呈现澳门的创造力,推动本地艺文发展,打造成为当代艺术中心。
43、望厦山房
葡式别墅“望厦山房”前身为公务员宿舍,由独栋小屋并排而成,外墙以粉绿色及白色为主轴,内部空间小巧雅致、氛围舒适闲逸,是驻足欣赏作品的理想空间。修复期间,文化局完整保留其建筑立面和外观,并维持其前后院的空间特色,规划用作举办视觉艺术类型展览和相关活动,丰富该区的文化资源,推动社区艺术发展。
44、大炮台陈列室
暂停开放
大炮台陈列室原为炮台的地下弹药库,入口位于大炮台花园。这是一座用花岗岩砌成的地下建筑,非常坚固。现用于陈列介绍澳门的各军事堡垒——尤其是大炮台的历史变迁和考古发掘的实物与资料。
45、澳门美高梅艺术收藏
置身于澳门美高梅,您将发现艺术在这里无处不在。于酒店外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的雕塑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in Wonderland),随后踏进酒店大堂则有《达利的舞者》(Dalinian Dancer)翩翩起舞,表现出她充满朝气和兴奋愉悦的心情。抬头更可欣赏艺术家植皓礼(Dale Chihuly)在亚洲的首件大型玻璃艺术品《天空中的伊甸园花圃》(Fiori di Paradiso Ceiling),与前台的《天空中的伊甸园花圃幕墙》(Fiori di Paradiso Drawing Wall)相呼应。漫步至大堂侧面的长廊,欣赏其他玻璃艺术品,随着光影绚烂变幻,琉光溢彩,赏心悦目。
46、美狮美高梅艺术收藏
“美狮美高梅艺术收藏”囊括超过300件顶级艺术珍品,与美狮美高梅的内部公共空间完美融合。从清朝御制地毯、出自著名艺术家手笔的现代及当代亚洲画作和雕塑、本地和区内新进艺术家的委托创作、大型互动装置以及匠心独运的数码艺术作品等,美高梅矢志透过该收藏系列汇聚世界文化,把众多奇美艺术珍品融入各式娱乐体验当中。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