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摘大奖,舞剧《醒·狮》闪耀第十八届文华奖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暨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八届文华奖颁奖活动在重庆大剧院举行。本届文华奖所有门类终评结果正式揭晓,广东省收获丰硕。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演的舞剧《醒·狮》成功摘得本届文华剧目奖,广东粤剧院创演的粤剧《红头巾》导演张曼君获得本届“文华导演奖”,珠海演艺集团创演的歌剧《侨批》编剧王勇获得本届“文华编剧奖”。剧目和单项的“1+2”结果,是岭南戏剧界的巨大荣光,也凝结着广东文艺界不断攀越创作高峰的勇气和努力。
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设立的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始创于1991年,涵盖文华剧目奖及单项奖。2004年起与“中国艺术节奖”合并,每三年举办一届。该奖项评选范围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舞台艺术作品和编剧、导演、表演等单项。为更加突出作品的人民性和市场性,今年的文华奖一改往届参评作品局限于三年之内新创这一规则,将作品周期拉长为10年,并且增设重点院线申报等通道,参评数量远高于往届,竞争也更加激烈。15台剧目奖获奖作品和单项奖得主,其含金量可见一斑。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精品立省”,依托省剧目策划中心,加强全省艺术精品统筹规划,安排艺术创作发展专项经费支持艺术创作,分层分类对艺术创作精准调度,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全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等,打造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为角逐本届文华大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认真遴选,精心准备,力争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推到国家最高领奖台上。所选作品,均为反复研讨、修改、打磨提升之作,代表着近十年来广东舞台艺术创新和发展的新成就。
岭南风情点燃川渝,“醒狮”精神跃动湾区。岭南文化的独特色彩和开阔丰富,始终是大湾区最生动、最具征服力的艺术语言。这些语言,一次次出现在获得全国和世界奖项的作品中。这一次,依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俘获着观众和评委的心。作为国内首部以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为核心的舞剧,《醒·狮》以“醒”为神,以“狮”为形,将南拳、木鱼歌、狮鼓、英歌等岭南文化符号巧妙融入剧情,把“采青”“扎狮头”等传统技艺进行舞台化呈现,独创“饮茶叩指舞”“板凳舞”等舞蹈语汇。作品“舞”“武”相融,既展现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超技巧,更诠释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荡气回肠的抗争精神。自2015年首演以来,该剧演出及文化交流达300场,演出足迹已至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40个地级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持续掀起跨越地域的“醒狮热”,为岭南文化的当代传播注入蓬勃活力,并成功摘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此外,它曾入围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时隔两届,终于捧得文华大奖,这是对该剧持之以恒、不断修改、不断打磨,付出巨大辛苦的回报。同时也验证着那句话:好作品是改出来的,磨出来的,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作为同样几经打磨的粤剧《红头巾》的导演,张曼君获得本届文华奖优秀导演奖。她是当代中国戏曲导演行业的代表人物,从艺以来,获奖无数。在粤剧《红头巾》中,她创造性将舞蹈形体、音乐剧表现手法融入到粤剧中,将远赴新加坡为生存和梦想的“三水女儿”的隐忍、承担、坚韧,用一组组具有雕塑感的形体表达出来,配合版画一般的舞美,为川渝观众呈现出别样的岭南女性力量。整个作品恬淡悠远,哀而不伤,格调清丽,是对粤剧现代戏的一次有益尝试和突破。
侨批,是下南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缔结着为了生存逾山越海的精神,也凝聚着他乡与异乡的思念与牵挂。剧作家王勇笔下的《侨批》,以细腻而又磅礴的笔触,将上世纪初一个关于侨批、分离、救赎的故事描写得既惊心动魄又温婉动人,并凭借该剧获得第十八届文华奖编剧奖。歌剧《侨批》,是典型的立足广东,开掘历史,讲述中国故事、岭南故事的一次壮丽的艺术实践。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