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地文化资讯 - 广东
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专题座谈会暨剧本改稿会系列活动在江门举办
出处:作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撰稿人:陈冬妮 照片拍摄:张锡鹏发表日期:2023-07-04 16:45:47 字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华侨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艺术创作,大力弘扬华侨文化的爱国爱乡精神,积极推动反映新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华侨题材戏剧作品。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专题座谈会暨剧本改稿会系列活动”于2023年7月1日在江门开平举办。活动邀请了来自省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围绕如何推动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和江门戏剧作品及江门现象展开了深入研讨。

  座谈会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主持,他表示近年来仅我省以“侨批”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就有4部,加上福建等地的有6部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撞车”。江门在华侨文化题材创作上不断深挖,创作了6部华侨题材作品。同时,江门地区只有一个粤剧团,却创作演出了多达18部不同规模、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江门的作者创作热情高,在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自建团队、与省内团队合作、与国内剧团合作等多种方式,创作演出了一批在省内较有影响的作品。同时,他们的业余剧社非常活跃,展现了良好的创作活力,形成独特的“江门戏剧现象”。既把好了文艺方向,又巩固了文艺阵地,同时加强了文艺队伍建设,为专业化的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如何下沉到社区、创新机制、展现活力提供了可供研究的例子。

  华侨文化题材是我省剧目策划中心关注的重点题材规划的领域之一。这次邀请国内学者、作家到江门召开座谈会,就是为了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出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华侨文化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同时推动江门戏剧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把好剧本创作的第一关。

  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在会上表示,回顾近五年来江门的戏剧创作成果,在四市三区各级宣传文化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凭借着深井思维、联合思维、本土思维,紧抓时代热点、链接优质资源、深挖独有题材,创作了粤剧《碉楼》、话剧《大道无疆》、舞剧《侨批·家国》、音乐剧《小鸟天堂》等大型戏剧作品,得到了专家学者及人们群众的广泛认可,初现“江门戏剧现象”端倪。江门文化历史底蕴丰厚,陈白沙、梁启超、李铁夫、戴爱莲等一批历史名人名家,共同构成了侨都人文精神的底色。接下来,江门将努力推动实现向侨都文化大观、文化创新大观、国际传播大观的转换,以“江门戏剧现象”作为新起点,努力打造出更多新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作品,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丰收。


  会上,由江门文化研究学者、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介绍了江门的华侨历史文化特点;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小说家熊育群,以长篇小说《金墟》为例分享了华侨文化题材文学创作的经验。与会专家分别从江门华侨文化的精神本质和思想内涵、如何通过戏剧创作体现华侨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传播广东江门的华侨文化等内容,对江门的华侨题材戏剧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表示,江门的华侨文化“繁星璀璨”,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江门华侨文化的精神内核,做好顶层设计,面对好的题材,在创作环节上要有细致系统的规划;要厘清重点与覆盖、普及与提高、学术与市场、艺术与娱乐的概念,找准创作定位,因地制宜。其次,要加强江门华侨文化的宣传辐射性,在深挖其现代性、当代性价值的同时,以“江门的就是中国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链接省内外优秀资源,扩大江门华侨文化的影响力,齐心协力共同讲好江门故事、中国故事。

  剧作家、一级编剧王俭表示,华侨文化题材的戏剧创作要把华侨文化的精神本质和戏剧的本体特质有机统一,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能够揭示、提炼和把握华侨文化的民族之魂。面对江门华侨文化素材之浩瀚,要以戏剧思维来思考、设计和处理,做到以戏剧载体来演绎生活,以戏剧沿袭来塑造人物,以戏剧性来诠释思想性。其次,江门的华侨文化底蕴丰厚,在创作上要尽可能提高站位、打开格局、放眼全国,尤其是题材的选择上,要打破对华侨故事的刻板印象和肤浅认识,找准江门华侨文化的独特性,提高作品的辨识度,避免扎推、同质化等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表示,在讨论华侨文化题材戏剧的创作之前,要先分清华侨、华人和华裔的概念。回到创作上,其一,要塑造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鲜明的江门形象。挖掘碉楼背后的深刻内涵,把侨乡古镇的文化韵味展现出来。其二,要凸显地域特点与传扬现代精神。这不仅仅体现在舞台道具的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性,要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刻画上。其三,要文化寻根意识和开放包容胸襟并举。加强对华侨文化中的寻根意识和包容意识的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一种集中体现。其四,要数量的累积与质量的提升并进。建立戏剧创作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制作与小戏小品齐头并进,基底搭建稳固,塔尖自然出现。

  《剧本》副主编、编审武丹丹认为,江门这样体量的城市,现有题材的多样性、丰富性属全国同类城市少见,但至目前为止鲜少出圈作品。建议首先要做好题材的提前规划、科学选择,找寻地域特点,力争下先手棋。二是,加强题材的深入开掘和精加工,并真正落实到文本、院团、舞台各阶段,避免出现层层乏力的情况。三是,关注剧目的“下一站”问题,增强有潜力剧目的持续打造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四是,加大培养本土作者和编创力量,修炼本土创作人员的艺术内功和文化积淀。五是,拉近作品与城市的关联性黏度,打造好江门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评论家徐健认为,讨论华侨题材创作的核心,是其为何创作以及当下性的问题。从大时代观、大历史观出发,挖掘华侨苦难悲情中所闪现的温情温暖,是其能够给予该题材新愿景,延伸至当下的重要意义。对未来的华侨题材创作,他提出,其一,向着文化层面的江门、文化层面的华侨书写挺进。挖掘江门崇文重教的地域特征以及华侨敢闯敢进、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其二,向着新时代的或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华侨人的形象塑造挺进。关注当代华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贡献,树立新时代华侨形象。其三,向着属于江门的广东的地域特色与独特思考、独特发现的创作挺进。找寻属于江门华侨的独特性,提炼江门的文化标识、形象标识。

  最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国华充分肯定江门在有限的资源下,对推动戏剧创作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他认为江门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要做好规划谋略,紧扣“去”和“回”两个字,深挖华侨刻在基因血脉里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传承,通过表现华侨的顾家爱国、文人风骨,凝聚民族精神,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华侨戏剧题材内涵中的现实意义。

  会后,举办了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江门话剧剧本改稿会。通过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将会更好地推动江门乃至我省的华侨文化题材的戏剧创作工作,对我省戏剧人才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浏览次数:
分享文章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